首頁 | > 企業文化 > 文化藝苑 |
鏡頭里的青春“熱辣滾燙”
當“五一”的勞動號角與“五四”的青春壯歌在時光長河中相遇,碰撞出的熾熱火花,照亮了無數奮斗者前行的道路。我懷揣著相機,踏上尋找這份“熱辣滾燙”的旅程,最終在羅布泊的工地上,定格了一段閃耀著青春光芒的奮斗篇章。
清晨,我早早來到工地,站在橋墩下的陰影里,如同一位等待獵物的獵手,全神貫注地尋找著最佳拍攝角度。這里,鋼筋林立,機器轟鳴,仿佛是一座充滿力量與激情的鋼鐵叢林。突然,一個機會閃現!我迅速按下快門,在切割機的轟鳴聲中,捕捉到了藏在鋼筋叢林里的熾熱星點。那是鋼筋綁扎區一個年輕人的背影,他戴著安全帽,半跪在承臺旁。盡管膝蓋硌著凸起的石子,他卻渾然不覺,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電動捆扎機飛速轉動,扎絲隨之翻轉,發出“簌簌”的輕響,宛如一首獨特的勞動之歌,又似在編織一列開往夏天的鋼鐵詩行。
晨光悄然爬上他后頸新蛻的皮膚,細密的汗珠在熹微的陽光下閃爍著淡淡的光澤,那是歲月留下的印記,也是奮斗的勛章。他挽起半截袖子,古銅色的小臂肌肉隨著動作有力地鼓起又落下,恰似一座移動的雕塑,展現著力量與美感。磨得發白的工裝褲膝蓋與地面不斷摩擦,揚起細碎的塵土,他卻毫不在意,熟練地調整著鋼筋的位置,按下電動捆扎機,扎絲迅速打旋,將鋼筋捆綁得結結實實。
抬起頭,他沖我露出燦爛的笑容,虎牙嗑開沙粒般的晨光,眼底躍動的光斑比鋼筋的反光更加明亮。通過攀談,我得知他叫小何,是作業隊伍里最年輕的鋼筋工。別看他年紀輕輕,手藝卻十分精湛,捆扎鋼筋的本事連許多老師傅都稱贊不已。
羅布泊的天氣就像一塊變幻莫測的魔鏡,前一刻還是湛藍如洗的天空,轉眼間就被狂風揉成混沌的黃色。風沙越來越大,模糊了小何的護目鏡。他快速伸手抹過鏡片,在視野短暫清明的瞬間,我看到他的眉毛上也沾滿了沙粒,仿佛成了一位英勇的“黃眉大俠”。風卷著工裝袖口獵獵作響,剛綁好的箍筋被風吹得搖晃起來,他立刻伸手按住,嘴里還嘀咕著:“你就使勁刮吧!看是風厲害,還是咱們扎的鐵骨厲害。”那語氣中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當風沙扯碎了最后一縷天光,班組長的哨聲裹著沙粒刺耳地響起。小何握著電動捆扎機的手停頓了一下,抬頭望向漫天昏黃,眼神中似乎還帶著一絲意猶未盡。“收工!”哨聲再次響起,工人們才陸續直起腰。鄰近的工友笑著用滿是老繭的手拍拍小何的后背,催促道:“趕緊走,再晚沙子該把人埋了!小何彎腰將扳手、捆扎機等工具仔細拾進工具包,金屬碰撞聲在工具包里叮當作響。他取下護目鏡,認真地擦拭鏡片上的灰塵,又伸手拍打工裝的肩袖與褲腿,讓藏在衣褶紋路里的沙粒順著布料滑落。簡單整理后,他單肩挎緊工具包帶,踏上了漆色斑駁的通勤車。
車子在揚塵中顛簸著返程,我握著相機,翻看拍攝的素材。此刻,我才明白,最動人的不是宏大的施工景象,而是小何捆綁鋼筋時那專注的眼神,那是對工作的熱愛,對責任的堅守。
當鏡頭蓋“咔嗒”合上的瞬間,我豁然開朗:所謂的“熱辣滾燙”,并非僅僅是鏡頭營造的視覺沖擊,而是無數個像小何這樣的平凡身影,在陽光下全力以赴、執著奮斗的模樣。當“五一”的勞動號子與“五四”的青春誓言交織,那些沾滿泥漿的工裝、磨破指腹的手套、被曬成古銅色的肌膚,就是對“青春”二字最生動、最鮮活的注腳。它們詮釋著青春的力量,彰顯著奮斗的價值,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各自的崗位上綻放光彩,書寫屬于自己的熱血篇章。(作者單位: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