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新聞中心 > 集團新聞 |
勞模風采|張培佳:盾行大地開拓者
5月22日,甘肅省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蘭州隆重召開,中鐵二十一局軌道公司職工張培佳榮獲“甘肅省勞動模范”稱號。
十五載深耕不輟,張培佳以堅實步履完成從基層技術員到盾構施工領域技術骨干的華麗蛻變。面對大粒徑富水砂卵石、濕陷性黃土等復雜地質挑戰,他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在全國多座城市的地鐵隧道建設中留下創新足跡。
其研發的“盾構綜合穿越技術”突破技術瓶頸,榮獲2019年度中國鐵建科學技術二等獎。憑借精湛的專業技術,張培佳先后榮獲“中國鐵建技術能手”“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甘肅省勞動模范”等榮譽,成為新時代大盾構施工領域的技術骨干。
從基層學徒到技術骨干的進階
2010年,張培佳初入盾構施工領域,面對地下潮濕、機械轟鳴的環境,他一頭扎進盾構機的“鋼鐵世界”,每日提前到崗檢查設備關鍵點,下班后抱著操作手冊鉆研到深夜,從盾構機的零部件構造到地層應力分析,他用無數個日夜的積累,完成了從“門外漢”到技術骨干的蛻變。用1年時間成長為主操作手,3年晉升為盾構機機長,“盾構機就像我的‘戰友’,只有吃透它的‘脾氣’,才能在巖層里開出花來。”張培佳常這樣形容他與盾構機的不解之緣。
2012年,張培佳迎來職業生涯的早期考驗,蘭州軌道交通試驗段世紀大道至迎門灘區間采用土壓平衡盾構施工,這是中鐵二十一局第一次盾構施工,也是蘭州富水大粒徑砂卵石地層第一次盾構施工。這種如同“亂石陣”的地質讓盾構機刀盤易卡停、刀具磨損嚴重。他帶領團隊吃住在工地,白天采集地層樣本,夜晚推演方案,通過上百次參數調整和工藝優化,逐步掌握復雜地質下的盾構規律,通過惰性漿液填充土倉保壓、螺旋機注入高稠度膨潤土防卡停等系列措施,成功馴服“砂卵石地質”。
針對蘭州地鐵建設過程中紅砂巖“豆腐塊”、濕陷性黃土“海綿層”等難題,他又創新采用土倉二段改良渣土、靈活調整改良劑等技術,為西北盾構施工樹立技術標桿。隨著技術能力的提升,他歷任盾構隊副隊長、隊長、項目副總工程師等職,成為中鐵二十一局盾構施工的一員“大將”,為西北復雜地層盾構施工奠定了實踐基礎。
破解地質天塹的創新密碼
2018年,在西安地鐵4號線施工期間,頻繁的盾構機過暗挖、過車站暴露了傳統盾體托架連接工藝的弊端,單日前移量不足30米。張培佳帶領團隊持續攻堅,從材料選型到結構改良,經過多方案優化,最終創造了單日79米的行業紀錄,該案例至今仍是西安地鐵的標桿。他用“把每個螺絲都擰到極致”的較真精神,改寫了行業效率標準。
在成都地鐵6號線施工中,張培佳迎來一場“極限挑戰”,需帶領團隊下穿直徑2.4米、關系百萬人口供水的城市主供水管線。他連續十余天駐守現場,科學制定施工方案與應急預案,通過精準控制盾構參數,最終實現120米平行下穿零沉降,獲建設單位表揚,成為盾構穿越高危管線的經典案例。
2022年,張培佳轉戰廣州廣花城際項目,迎接他的是華南地區首次采用的12.06米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以及國內超小凈距1.14米的雙線隧道施工難題。面對強風化炭質灰巖、溶洞發育區等“地質迷宮”,他帶領團隊從零開始,通過優化設計方案、增設分隔墻、引入新型管片連接件等創新措施,不僅降低了施工風險,更讓項目成為國內大直徑盾構施工的“創新樣本”,推動新型技術走向行業推廣。
匠心鑄就的行業先鋒
從蘭州地鐵1號線、2號線克服復雜地質按期完工,成為行業施工范本,到廣州廣花城際項目以技術創新破解大直徑盾構與小凈距隧道難題,張培佳參與的項目始終以“創新樣本”的姿態走在前列。尤其是新型管片連接件的成功應用,有效降低管片錯臺、破損和滲漏水問題,為同類工程提供可復制的技術方案。
從“中國鐵建青年崗位能手”到“甘肅省勞動模范”,從“盾構綜合穿越技術”獲中國鐵建科學技術二等獎到成為中鐵二十一局盾構施工核心技術骨干,一系列榮譽的背后,是張培佳對技術攻堅的執著。在技術攻堅的同時,張培佳始終不忘“傳幫帶”,他發起成立“盾構技術創新小組”,每兩周組織技術沙龍,將自己總結的復雜地質盾構推進參數等經驗毫無保留分享探討,并多次主持專題培訓。在他培養下,團隊涌現出一批盾構技術負責人,打造出“學習型”班組。
“一個人能走多快看個人,一群人能走多遠看傳承。”張培佳說。看著年輕人在隧道里獨當一面,比自己拿獎更有成就感。從大西北的黃土地到粵港澳的巖層深處,張培佳的盾構之路布滿挑戰,卻也閃耀著創新的光芒。他始終堅守一線:“地下隧道是城市的‘血管’,我們的每一次掘進,都是在為城市輸送生命力。”這位盾構先鋒的話語,正如他眼中的盾構機,沉穩而堅定地駛向更深處的創新未來。